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春節踩高蹺

         放大字型圖示 放小字型圖示 列印圖示


【作者速寫】于愷駿先生,民國三十八年入伍後隨軍來臺,至四十三年退伍,曾主編警光雜誌,著有《一生知己是梅花》等。
 
民國四十年間,我們三十六師一○六團駐紮在苗栗竹南一處山坡上搭蓋的茅草營房;那時軍中正如火如荼地推行克難運動,上級發給一套鑼鼓,因為我們連隊大都是山東人,大家便開心地練起「踩高蹺」技藝來。
當年我是第七連上等步槍兵,連上組成的「踩高蹺」隊伍,至各地表演時,駐區軍民都伸出大拇指稱讚。因為這一群高蹺迷,有的練就一身國術底子,有的會拉琴,有的會唱曲,還有人會做木蹺。熱心的指導員關健中尉,向里長情商借來傳統服飾,扮起來有模有樣。
他們把木蹺板綁在腿上,約一公尺高,演練起來,形如流水。領銜主演的小丑,滿身鈴鐺響,憑空能翻上幾個筋斗,身手非凡。
大年初一,踩高蹺隊先向各友軍拜年,再到各鄉鎮村里長和民意代表處賀年。若來到各商家門前,首先唱上一段吉祥如意的祝賀詞,或來上一段「數來寶」,逗得大家哈哈大笑。
每到一處,先耍個武場,追、趕、跑、跳、蹦,各式花樣玩一陣子;之後圍觀的人多了,就煞住鑼鼓,改換文場,也就是相公(小生)與大姑娘的事了!扮演小生的,都挑選年輕俊俏的小伙子,且要字正腔圓,能唱上兩句。手裡打著呱答板,一龍與四鳳,眉來眼去的,唱著家鄉流行的小調兒,雖然是山東鄉土俗調,內容不是花前月下,就是鴛鴦、蝴蝶,仍具詩情畫意。中間穿插幾句劉媒婆潑辣的言詞,妙趣橫生,吸引著觀眾,直到停下鑼鼓收場。
當時筆者年十八,對人物的造型分類沒有研究;回憶起來似乎也有生、旦、淨、末、丑之分!其中有位南郭先生提著鳥籠子,有位像國劇中的老薛保,這兩人名副其實地扮演「跑龍套」的角色。另有位年輕人,報名參加高蹺演出,但偏偏裝成老薛保一般的老頭兒,因為這角色手持龍頭柺杖,一副年高德劭的長者尊容,卻沒戲唱,他初學踩蹺,不夠靈活,很適合老態龍鍾的角色。不料,正演得起勁,被他父親知道了,跑上前去,一把扯去髯鬚,喝道:「膽大包天!竟然比老子還年邁。」當眾一頓責罵。看來當時演老生的,如果直系親長在世,是沒有份的。
相隔六十年,回憶軍中過年時,那群生龍活虎踩高蹺的同袍,如今也是含飴弄孫之年了,謹在此給大夥拜年,祝福身體健康,萬事吉祥!
(點閱次數:1210)